在2025年春节档的激烈竞争中,《哪吒之魔童闹海》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登场并迅速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截至2月6日中午12点,其票房已经突破57亿元人民币,一举登顶中国电影票房总榜。这部作品是导演饺子继《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后的又一力作,创作周期长达三年以上,远超最初的预期。
回顾2019年暑期档,《哪吒之魔童降世》凭借其新颖的叙事和精美的画面,刷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多项纪录,并在豆瓣上获得了8.4分的高评价。五年后的今天,《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延续了前作的精神内核,还在口碑上更上一层楼,豆瓣评分达到了8.5分。尽管部分观众对续集的故事走向存在不同看法,但整体而言,这部电影依然展现了主创团队的深厚实力和不懈努力。
重塑中国古代神话世界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哪吒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角色。自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哪吒闹海》以来,哪吒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叛逆与反抗的象征。然而,传统故事中“剔骨还父、削肉还母”的情节却带有沉重的社会议题。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开始,导演饺子便对这一古老传说进行了重新定义。他将哪吒设定为“魔丸”转世,并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彻底颠覆了哪吒的命运。原本作为哪吒敌人的敖丙,在新版本中成为灵珠化身,并与哪吒结为挚友。到了《哪吒之魔童闹海》,饺子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理念,以哪吒和敖丙重生为主线,揭露了仙界大佬无量仙翁的阴谋,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神话宇宙。
在这个神话世界里,善恶不再简单地取决于种族或身份,而是取决于每个人物内心的选择。虽然有些观众认为这样的改编偏离了原著精神,但如果一味遵循原版而缺乏创新,很难吸引当代观众的目光。通过两部“哪吒”系列电影的成功,饺子的改编策略显然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
追求极致的动画特效
无论是电影的宣传还是对导演的采访,视觉效果始终是讨论的核心。对于动画电影来说,特效设计和画面呈现的质量往往直接决定了影片的成败。《哪吒之魔童降世》已经展示了饺子在特效方面的高要求,而《哪吒之魔童闹海》则更加证明了他的决心。
这部作品汇集了国内外超过100个制作团队,参与人数达4000多人。面对比前作多出三倍的角色数量,团队花费了超过2000天的时间,完成了1900多个特效镜头。饺子强调:“我们不仅要让观众看到前所未见的画面,更要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
例如,海底炼狱囚禁龙族的铁锁链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特效打磨,而另一支团队则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打造了一场拥有两亿人物规模的空中“洪流大战”。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主创团队的用心良苦。此外,化为人形的东海龙王敖光和西海龙王敖闰凭借其精致的造型赢得了众多粉丝的喜爱,这无疑是角色设计的一大亮点。
期待更完美的叙事艺术
相比五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相对简单的叙事结构,《哪吒之魔童闹海》采用了双主角模式,哪吒和敖丙的故事线几乎并重。两人在重塑肉身的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剧情充满了悬念和反转。然而,相较于出色的特效,《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叙事方面似乎略显不足。
虽然魔丸与灵珠相生相克,但在影片中敖丙是否应该与哪吒平分秋色这一点上存在争议。整个故事中,叙事轻重的把握显得不够均衡。比如,哪吒参加“升仙考试”的三关测试并非推动主线任务的关键,而是决定着能否获得玉液琼浆灌溉宝莲,进而使敖丙重生。即使这对哪吒的成长也有帮助,但这部分内容仍显得冗长拖沓。
另外,申公豹性格转变的过程过于仓促,缺乏足够的铺垫。虽然片名是“魔童闹海”,但实际上关于哪吒闹海的情节并没有得到充分展开,这也是一大遗憾。相反,影片更多地关注了无量仙翁的反转以及随后的对抗场面,这种偏向视觉轰炸的做法虽然美轮美奂,但却牺牲了一定的人文深度。
最后,电影中以丑萌形象出现的哪吒最终成长为一位英俊少年,预告了未来可能发生的更多精彩故事。希望在未来的续集中,除了保持高水平的视听体验外,还能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上下更大功夫,从而在专属的中国古代神话宇宙中,打造出独一无二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