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伴随着悠扬的旋律,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影视天地。
陈海丹
今日推荐影片:《呼吸之间》
《呼吸之间》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讲述了罗宾因骨髓灰质炎而全身瘫痪,除了颈部以上,他失去了所有的自主活动能力。然而,在家人和朋友们的鼓励下,他依靠呼吸机奇迹般地生活了36年,成为了医学史上的传奇。影片深刻地探讨了在生死边缘,如何平衡延长生命与保障生活质量的伦理问题。
生命的长短与质量
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50年代,罗宾作为茶叶商人,与新婚妻子黛安娜一同前往肯尼亚内罗毕。不幸的是,罗宾感染了骨髓灰质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使他从一个活力四射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完全依赖呼吸机的病人。
在疾病初期,罗宾对前途感到绝望,他认为在医院中的生活枯燥无味,没有自由,没有尊严。如果生命只能依赖机器维持,那么生存的意义何在?黛安娜的坚定和爱逐渐改变了他的看法,她学会了操作呼吸机,并在英国亲自照顾罗宾。
在妻子的鼓励下,罗宾决定回到家中生活,尽管医生反对,认为这将带来巨大风险。但罗宾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超越了对生命的简单延续。
在朋友特迪的帮助下,罗宾得到了一辆定制轮椅,这不仅让他能够自由活动,也为他重新融入社会打开了大门。他不仅能够外出,还能和家人一起旅行,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与罗宾不同,许多同样依赖呼吸机的病人在医院和疗养院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影片中,医院中一排排的“铁肺”让我们感受到了医学的冷酷和无奈。罗宾不仅希望自己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也希望帮助其他病友摆脱无力感,争取新的生活方式。
罗宾积极参与残疾人权益的倡导,与妻子和朋友们一起为残疾人争取自由活动的机会,并在世界各地的大会上呼吁关注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探讨让残疾人重新融入社会的途径。
选择的权利
《呼吸之间》不仅展示了罗宾如何在绝境中寻找生活的勇气,也引发了关于生死抉择的伦理思考。影片开头,罗宾和朋友们在肯尼亚讨论了一个故事:60人被关在一间小铁皮屋里,当首领允许他们选择死亡时,第二天这些人真的都死去了。这个故事反映了人类在面对绝望时的脆弱。
黛安娜听到这个故事时,她的回应是:“要是我,我就选择活着。”这种对生命的执着不仅体现在她对丈夫的照顾中,也是影片的主线。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罗宾因长期使用呼吸机导致严重肺部损伤,影片的主题再次回到了生死抉择。罗宾明白,继续使用呼吸机只会延长痛苦,而不是提升生命质量。他决定结束生命,与家人和朋友告别,以一种有尊严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黛安娜的角色在此刻再次闪耀,她最终尊重了罗宾的决定,选择了放手。影片通过这样的情节,探讨了生命质量问题的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生命自主权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病人和家属在面对是否使用或撤除呼吸机时,常常会面临法律、伦理、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这部影片让我们认识到,理解和尊重病人的选择,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他们提供一个有尊严的生活,也是医学和社会应该关注的重点。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