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档期的电影市场表现略显平淡,总票房收入为21.04亿人民币,较去年的27.36亿有所下降。在众多影片中,《志愿军:存亡之战》以强劲的势头登顶票房榜首;《浴火之路》和《749局》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而《熊猫计划》、《危机航线》以及《变形金刚:起源》则构成了票房的第二梯队。遗憾的是,备受期待的《爆款好人》和《出入平安》并未达到预期的票房成绩。
尽管头部影片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但整体来看,今年国庆档并未出现引起广泛社会讨论的现象级作品。即便是引发一定争议的《749局》,其热度也未能与《上海堡垒》相提并论,这反映出今年国庆档电影普遍缺乏广泛的社会讨论度。
实际上,各片方都试图通过制造话题来吸引观众,但往往事与愿违。这种现象背后,可能反映了“爆款思维”的局限性。
“国庆档”电影的短视频化趋势
在之前的文章《2023电影盘点:电影互联网化,话题泛热搜化》中提到,中国电影已经全面融入了互联网基因。而在今年国庆档,这一趋势进一步发展为“短视频化”,电影制作开始借鉴短视频的叙事手法。
例如,《749局》通过引入新奇的设定,迅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浴火之路》以强烈的西部片风格开场,成功激发了观众的兴趣。这些电影在开篇处均运用了短视频式的“黄金三秒”法则。
短视频以提供即时情感体验而闻名,这一特点同样适用于电影创作。如《浴火之路》的剧情转折旨在提升观影刺激感;《出入平安》则试图通过煽情情节增加感染力,但结果却显得有些刻意。
整体来看,这些电影似乎是由多个短视频片段拼接而成,如《749局》融合了《X战警》和《降临》的元素;《危机航线》则带有《空军一号》与《紧急迫降》的影子。多部作品呈现出明显的拼盘特征。
短视频逻辑搬上大银幕为何失灵
然而,将短视频模式应用于电影制作并非易事。
短视频的即时性和电影的长周期制作之间存在天然矛盾。电影试图紧跟热点,反而容易失去时效性。
以《爆款好人》为例,其探讨的话题如流量造假等,虽具有现实意义,但对于观众来说已不算新鲜。缺乏新颖视角使得影片难以引起共鸣。
同时,电影需要观众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过于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会破坏观影体验。如《浴火之路》后期情节的混乱、《749局》中不合逻辑的情节转折,都显示出电影在追求短视频化时的不足。
此外,人物形象的单一化也是问题所在。许多电影主角都呈现出相似的性格特点,缺乏深度和层次感。
成为“爆款”没那么简单
那么,为何电影人热衷于短视频化呢?这反映了业内对商业电影的认知误区。
一些导演既希望作品具有艺术价值,又因市场压力向商业妥协。这种矛盾心态影响了创作质量。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导演,在尝试制作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时也可能遭遇挑战。
如《出入平安》的撤档便是对市场预判失误的结果。片方应更加审慎地评估市场反应,而非一味追求热门档期。
总结来看,电影不仅是消费品,更是艺术表达。只有真正触及当代社会议题的作品,才能成为真正的“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