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热潮引发旅游新风尚,文旅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主题)
专家分析,随着电视剧集的快速更新,文旅行业需探索持续吸引力的策略(副题)
记者 李国 通讯员 张煜欣
阅读提示
影视作品与地方文旅的深度融合,不仅促进了产业链的完善,也为城市更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文旅供给与城市发展的和谐共进。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热播,让新疆阿勒泰成为众多人心中的理想之地。根据当地文旅部门的统计,今年6月,阿勒泰的搜索热度同比激增6倍,旅游预订量环比增长了惊人的370%。
随着暑期的到来,影视拍摄地成为旅游的新热点。电视剧《繁花》的热播,激发了观众对剧中同款的极大兴趣,从高价套房到明星同款西装,再到络绎不绝的游客,上海黄河路的旅游热度不断攀升。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报告指出,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影视作品的影响力仅次于亲友推荐。许多游客在观看某部影视作品后,会被某个地方深深吸引,渴望亲身体验剧中的风景、游玩路线和建筑。这种潜在的文旅消费潜力被迅速激发,为文旅市场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影视作品与文旅结合,成为新的亮点
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以独特的叙事手法,让重庆和奉节走向世界,重庆的影视形象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少年的你》的公映,更是让重庆成为外地游客的必游之地。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上映后,重庆鹅岭二厂成为新的打卡圣地。年初《脱轨》的火爆,再次将这个充满历史与现代气息的文创公园带入公众视野。粉丝们追寻剧中角色的脚步,探索剧中场景,寻找拍摄的痕迹。
重庆市民唐女士表示,因为喜欢《脱轨》,特意来到鹅岭打卡。7月21日,鹅岭二厂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这里不仅有重庆的老梯坎,还有充满文艺气息的旧印制厂,以及属于重庆的青春故事。随着多部影视剧的热播,这里已经成为成渝地区的新地标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日均人流量高达7000人次,高峰时超过1.5万人次。
知名演员乔杉认为,优秀影视作品通过精美的镜头语言,展示地方美景、历史文化建筑和特色美食,对城市的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与传统旅游宣传相比,影视作品更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喜爱。
电视剧《乘风踏浪》播出后,剧中的多个地点成为新的打卡地,剧中人物的住宅也被改建为民宿,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
地文旅部门结合剧情,开设了旅游专线,有效推动了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小长假,葫芦岛市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均实现了大幅增长。
提升硬件实力,让剧集效应持续发热
近年来,文旅在影视剧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从辅助剧情发展到成为剧情主线,文旅与影视剧的融合越来越自然,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西安曲江新区的“长安十二时辰”街区,通过将影视元素融入现实空间,打造了一个集沉浸式娱乐、主题餐饮和国潮产品于一体的新消费综合体,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传统文化旅游体验。
《去有风的地方》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生活变迁和心灵治愈之旅,成功展现了云南大理的独特魅力。大理州文化和旅游部门对该剧给予了200万元补助,围绕取景点进行提升完善和新景点开发。
《我的阿勒泰》的出品方与当地文旅部门、出版社开展深度合作,围绕“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剧,去一个好地方”的理念,打造文化生活新样本,带动观众将线上关注转化为线下行动。当地还推出了剧集同款旅游产品、主题定制航班和文旅联名会员卡等,深入挖掘IP价值。
重庆两江国际影视基地自2012年电影《一九四二》拍摄以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影视从业者。基地内设有多个展览馆和表演区,向游客展示了民国时期的文化风貌和民间习俗。
重庆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重庆对影视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建立了多个影视产业园区。每年在重庆开机的影视剧数量超过100部。
将热剧流量转化为持续吸引力
国内影视产业的繁荣发展,使得影视剧对拍摄地文旅效应的带动越来越明显。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场景设置,观众对拍摄地和剧中产品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激发了实地体验和消费的欲望。
阿勒泰地区文体广旅局局长德丽达·那比表示,面对电视剧带来的火热效应,如何留住旅游流量是当地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当地正在努力开通直航,增加与航空公司的合作,以吸引更多游客。
国家广电总局今年1月发布的计划,旨在通过优秀影视作品的创作和播出,推动一批实际取景地出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影视作品+城市文旅融合”新模式,形成“追剧打卡”的新风尚。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现象背后,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旅游经济和消费市场。但影视作品的热度具有周期性,如何避免“只火一阵”的窘境,是地方政府和文旅企业需要深思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指出,在当前各种新经济形态下,影视作品要更好地与在地文化结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