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夜幕的降临,5月28日的晚间时分,电视剧《我们的青春1977》悄然登陆乐视网,以双集连播的形式拉开首映序幕。该剧力邀沙溢与王媛可联袂主演,聚焦于1977年高考恢复的那段历史转折点,讲述了在东北广袤林场中奋斗求索的知青群体,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把握机遇,书写个人命运的篇章。
尽管《我们的青春1977》的拍摄工作早在2014年即告完成,但它未能及时跃上卫星频道的舞台。背后的原因颇为直白:知青题材,在彼时已不再是市场的新宠。追溯至新世纪之初,此类剧目曾有过辉煌时刻,几部佳作风靡一时。然而,时至2014年后,观众的口味似乎发生了转变,对知青故事的热情逐渐减退。
这部剧集在某些地方频道先行播映,有幸被一部分观众捕捉。它特别能引起中老年观众,尤其是那些亲身经历过知青岁月人群的共鸣。这批曾经的知青,如今已是城市的常住居民,拥有稳定的居所,享受着安逸的生活,回望过去,更多是一种对过往艰辛岁月的回味与感慨。
知青剧逐渐式微的背后,创作层面的问题不容忽视。许多作品倾向于反复述说知青的不易,这样的“伤痕文学”风格,渐渐让人感觉缺乏深度和新意。此外,如何设定反派角色成为了一大难题。在《我们的青春1977》中,仅有的反派形象是一位指导员,剧中主角们的困顿似乎全由他一手造成,这不禁让有思考力的观众产生疑惑:这是否过于简化复杂的历史背景?仅凭一己之力,真能掀起如此波澜吗?
知青剧普遍面临的反派塑造乏力问题,映射出对知青生活本质的不同解读——是悲剧,还是喜剧?试图展现悲剧色彩的作品,往往难以准确刻画反派,有时甚至生硬地创造角色来承担这一功能,《我们的青春1977》亦未能免俗,所有的“罪责”集中于一人之身,这样的处理手法限制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这类剧集往往更适合无脑观看,作为一种怀旧与自我慰藉的方式。大部分知青题材的影视及文学作品,艺术水平并不出众,但也不乏佼佼者,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以其独特的荒诞主义视角和主人公坚决的反叛精神,达到了知青文学的巅峰。王小波笔下的世界,即便非亲历知青时代,只要具备独立思想,都能感受到那份共鸣与震撼。
顶尖的知青文学,要求人物具有独立人格、独特见解,并能在深邃的哲学思考下审视周遭世界。遗憾的是,许多知青剧的创作者本身缺乏这些特质,使得作品停留在浅层的“伤痕展示”,甚至无法达到伤痕文学的标准。《我们的青春1977》便是如此,它更多是在重复讲述过去的伤痛,服务于一种忆苦思甜的情感需求,整体艺术成就受限于创作者自身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