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电影 影评 雅克·里维特:聊聊商业失败——《圣女贞德的审判》影评

雅克·里维特:聊聊商业失败——《圣女贞德的审判》影评

在影视的浩瀚长河中,布列松近期的两部影片犹如两颗璀璨而独特的星辰,散发着别样的光芒。其独特魅力,源于一种对信息纯粹性的极致追求。

雅克·里维特:聊聊商业失败——《圣女贞德的审判》影评插图

这两部影片仿佛将电影的表现手法精简到了极致,只保留了最为基础的中介手段,宛如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精心雕琢每一个细节,力求实现熵的极限压缩。在与观众的沟通上,布列松展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等姿态。不同于希区柯克那种建立在观众屈从之上的交流方式,他试图与观众建立起一种直接而纯粹的联系。即便是在影坛颇具影响力的布努埃尔和罗西里尼,在与观众的沟通层面,依旧带有一定程度的修辞性。

从本质上来说,布列松的这些电影本应是最为“面向公众”、最具“商业潜力”的作品。然而,现实的结果却令人唏嘘。这似乎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公众所钟情的,或许并非真实的本身,而是围绕真实所编织的那些修辞性托词。他们真正渴望的,并非信息的本体,而是能够扰乱信息的熵。就拿《眼线》的成功来说,这部影片本质上只剩下了纯熵。令人诧异的是,部分影迷(的确有这样的群体存在)对此类影片痴迷不已,恰恰是因为其中堆砌了大量的中介结构和过时符号。当他们看到这些元素时,会激动地高呼“这就是电影”。实际上,他们早已习惯了在电影中被这些结构所支配,这已然成为一种经过的审美反射,是为那些“电影痴呆”(cynéphiles)量身定制的、如同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般的电影体验。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艺术的目标仅仅在于“纯粹的交流”吗?现实世界本身就是一片紊乱的混沌,各种支离破碎、化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交织混杂。它们不断地交错、转移,仿佛在生成一种不断滋生、近乎癌变的熵。除了那些偶尔的启示时刻——比如爱情的悄然觉醒、一件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的诞生,或是某些令人心醉神迷的风景出现——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就像是一盘混乱无序的沙拉。那么,艺术究竟应该如实地描摹这种混乱,还是尝试为它赋予某种秩序呢?换句话说,艺术是否应该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中,对这个世界进行某种程度的提升呢?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过本文暂且不展开论述。

值得一提的是,布列松的这种追求,其意义非凡,堪比布拉克、福特里耶(例如他的一些画作)以及韦伯恩的探索。就像《圣女贞德的审判》,它的美是一种“如墙般的”存在。但这里的墙并非是沉默无言的,而是由一个个富有深意的符号精心构筑而成的。

布列松所趋向的,是一块“白银幕”(或者说是层次分明的灰色屏幕;他始终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却从不陷入其中)。他这样做,并非是为了保持沉默、什么都不说,而是为了说出“一切”;至少要说出那个唯一之物,并且要以绝对的方式去表达。也许最终呈现出来的只是一句话,但这句话必须说得无比彻底,以至于它本身就能够成为一切的符号与意义

1: 译者注:熵 (entropy,l'entropie):统计力学名词。系统无序性的一种度量。

2: 译者注:cinéphile是影迷, cyne是狗(kyōn),意思是像巴甫洛夫的狗那样, 反应不经大脑思考,不喜逻辑思辨的观影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象电影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ovie.qiqiwhy.com/ping/4182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