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的奇妙世界里,总有一些作品会引发观众别样的思考与感受,就如这部令人有些纠结的影片。
观影过程中,那略显别扭的语言着实成为了一种阻碍,让我难以毫无保留地沉浸其中。导演无疑是用心良苦地设计了许多贴近生活的场景,本应让观众倍感亲切,然而角色那蹩脚的普通话却像一道无形的屏障,横亘在观众与荧幕之间。这就好比在一个热闹的午后,A和B走进一家备受瞩目的甜品店。B清晰地对服务员说道:“我们要一份撒糖霜但不要焦糖的布丁,一份抹茶冰淇淋,还有一个焦糖布丁。”可就在这时,另一桌毫无素质的客人C大声冲着服务员嚷嚷:“服务员,我的焦糖布丁和榛子冰淇淋什么时候好?”其实,A和B心里都清楚B点的是什么,C也明白自己点的那份,但服务员呢?即便会再次确认,可在那忙碌又疲惫的状态下,很可能会将这两件事混为一谈。而观众此时就如同这个身心俱疲的服务员,接收着来自导演(如同A)和演员(如同B)传递出的复杂且无序的信息,还需自己去消化理解。再加上那突如其来的干扰事件(就像C),以及观影前半段积累下来的沉闷压抑氛围(仿佛服务员的身心疲累状态),都让观众不得不分散精力,心情也越发烦躁。
导演称这部电影是过程电影,强调一种过程化的叙事方式。它并非传统意义上一件件事相互碰撞冲突的叙事,而更似写作中的闲笔。那些看似微不足道、没有具体冲突的小事,如同一条条细小的支流,缓缓汇聚,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在此之前,我从未接触过过程电影,所以最初以为导演是依照这种概念精心雕琢出了《锔瓷》。的确,影片中的长镜头以及最后三十分钟的表现堪称厉害,那种镜头的掌控力、调色和光影所营造出的质感,都让人眼前一亮。演员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也交出了一份还算不错的答卷,尤其是那似炸非炸的结尾,给人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很多人都觉得这部片子最能反映疫情那段特殊时期,当沉浸在那段回忆中时,或许会有诸多共鸣。然而,当我们跳出那段特定的回忆,再重新审视这部影片时,却不禁感到有些无趣。尽管导演和摄影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能够驾驭这样的镜头语言,演员们也有出色的发挥,可除了那令人称赞的长镜头和结尾部分,似乎再难找到其他值得夸赞的亮点。看着影片中那些如支流般的情节缓缓流淌,汇聚成江河,又经由三角洲分流奔向大海,而自己仿佛就站在三角洲上,望着那不知源头在何处的水流,心中不禁泛起疑问:要是正常的事件化叙事,这部片子会不会好看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