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的巧妙之处远超许多人的想象。它在爽剧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元素,并非纯粹的爽剧,而是能引发观众深入思考的作品。以不同视角展开叙述,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故事。
1、弓箭手尼亚,本质上是个处于愚蠢青春期、充满反骨的孩子。他对团长心怀不满,所以在被骨王拯救的那个关键时刻,便轻易地臣服了,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思考。当女仆施展与安兹相同的魔法时,他却选择性地忽略,被所谓的忠诚冲昏头脑,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他就像是一个自我奉献却浑然不觉的愚者,心甘情愿地为纳萨力克效力,成为一颗幸福的棋子。
2、迪米乌哥斯,作为骨王手下的恶魔,对于渴望痛苦的恶魔而言,眼前的景象无疑是一场盛宴。他以为一切都在魔导王的掌控之中,将征服圣王国视为一场下等人类和下等亚人互相残杀的小闹剧。
3、骑士团团长,是个愚忠之人。他亲眼目睹王女被残杀后,精神遭受重创,发誓复仇,却因自身力量不足而一直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身边的人都反对他,尽管他对亚人骨王抱有偏见,但在类似众叛亲离的困境下,他依然没有放弃思考。作为一名人类,他窥见了事情的真相,也因此成为了民众情绪的导向标,被纳萨力克当作背锅侠利用,最终失去了一切。他一路努力,却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努力,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刻意毁灭他的一切。而正如观众所看到的,这双大手确实存在。
4、民众,他们虽然愚蠢,但只要有信仰,就觉得信仰是生存的全部。只要能活下去,能被拯救,他们就可以信仰一切,忽略一切。弓箭手尼亚就是他们的缩影,其行为被放大化,集体无意识且自愿地被蒙在鼓里,甘愿做一只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只要生活能继续下去就好。
5、最后说到安兹·乌尔·恭,他是本作中最“愚蠢”的人,不过这是从误解的角度来看。他的目的是扩大势力寻找人类玩家,顺便推广卢恩武器(也就是送给尼亚的那把弓),并让其他人配合。所以,本作中的每一个“反派”一看到尼亚的弓就会不自然地夸赞厉害,却不知其中的缘由。这就是魔导王的深谋远虑。因为送武器、各种关心等巧合的契机,从零开始培养出了尼亚这个究极信仰狂魔,并在以信仰为基础的圣王国,催生了以不死者为基础的宗教信仰体系。这也为迪米乌哥斯对骨王要征服世界的错误理解,递出了一个不得了且不可强求的棋子。
小时候看动画片,每当看到英雄拯救世界的情节,总会忍不住思考:为什么英雄总是从天而降?为什么英雄出现的地方就会有苦难?现实中为什么没有英雄出现,而我们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却无能为力?这一切难道都是英雄的自导自演吗?英雄或许也摆脱不了自导自演的嫌疑。骨王的出现印证了我的这一幻想。现实中并没有真正的英雄,王道英雄剧也只是演绎出来的,那些看似拯救一切的英雄,背后也存在着毁灭一切的可能性。
这部电影作为一部反英雄、反王道、甚至反人类的作品,拓宽了爽剧在审美上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观看电影时,末尾骑士团团长跪在王女的墓碑前低头哀思,弹幕飘来“去死吧”“这种人就应该被好好折磨”之类的话语。我对此并不反感,反而对这部电影感到震撼。它甚至打破第四面墙蒙骗了观众,让观众在全景视角下,依然成为了电影中无知民众的一部分。人类的奴性、渴望被统治和支配的心理,在千百年来已经被驯化的头头是道。就连我,也想为此拍手叫好。至于这个“它”究竟是谁——是人,还是人群,又或是某些不可言说之物,我想每名观众在看完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