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在其著作《刺猬与狐狸》中提出了两种艺术家的类型:一种是狐狸型,知道许多事情;另一种是刺猬型,专注于一件事。导演饺子无疑属于后者,他将这种专注精神注入到了哪吒这一角色中。如果说首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展示了这位“魔童”在多棱镜面下挣扎与不羁的成长历程,那么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则进一步深化了哪吒从自我保护到勇敢无畏的转变,仿佛从蜷缩自保的刺猬蜕变为敢于挑战权威、洞穿大山的穿山甲。
《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
该系列影片的核心主题在于打破枷锁,重新定义价值。第一部着重于改变人们对人性的偏见,而第二部则探讨了强权规训对个体的影响。故事接续前作,哪吒与敖丙共同承受天雷后成为英雄,但平静之下暗流涌动。东海龙王敖光因儿子敖丙被击中愤怒不已,誓要陈塘关付出代价。与此同时,昆仑山玉虚宫背后的阐教权力中心编织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压迫着众生。
由此,影片的叙事从个人层面转向集体层面,哪吒的成长和反叛融入了更多关于权威祛魅和社会解放的意义。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展现了对青少年的尊重和平等意识,没有采用俯视的态度,而是将他们置于尊严与成长的轨迹中。影片尤其关注哪吒如何从一个只关心自身命运的刺猬,转变为愿意为他人开辟道路的穿山甲。
在续作中,主人公经历了多次灵肉淬炼,这些经历成为了他性格与意志发展的关键。哪吒走出陈塘关,走向更广阔的江湖世界,在此过程中见识到了世间各种不公的命运。影片通过四维一体的世界观构建——人道、仙道、妖道、魔道——展现了不同立场之间的矛盾与挣扎。李靖夫妇代表的人道给予哪吒温暖与羁绊;阐教仙道体系用垄断规则压制众生;申公豹与龙王体系以及不愿成为工具的小妖们则表现出强烈的反抗。
这四个维度相互交织,形成了复杂的情感互文性,加深了哪吒对世界的理解,并激发了他的反抗精神。哪吒这只“穿山甲”的行动力背后,依靠的是爱的力量与青春的锐气。面对结构性规训体系的压迫,他的成长之路充满了残酷性,但也正是这种无畏的精神赋予了他穿透现实壁垒的能力。影片中,父辈向子一代的话语让渡体现了爱的力量,如殷夫人为了拯救孩子甘愿牺牲自己,哪吒剔骨还亲的行为也不再是对父母的怨恨,而是为了拯救亲人。
在此背景下,爱的双向奔赴打破了传统故事中的父权压迫,呈现出对现代青年成长的理解与支持。哪吒必须在三昧真火中重塑自我,完成精神上的涅槃。这个过程象征着成长的必然痛苦,同时也表明了爱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正如日本漫画家五味太郎的作品《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中所展现的那样,成长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战斗,而爱则是这场战斗中最坚实的后盾。此外,影片结尾致敬名单中包括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创作者,如李安、金庸、成龙等,表达了对这些文化巨擘的敬意。
梁启超曾发出“少年中国”的呼喊,强调青少年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同样地,《哪吒之魔童闹海》也传达了一个信息:无论时代多么艰难,年轻人总能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因为他们年轻,不知天高地厚,但如果命运不公,他们就会抗争到底。愿我们的青年拥有自由的天空和肥沃的土壤,因为他们的未来承载着家庭和民族的希望,寄托着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