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与光影交织的盛宴中,6月2日见证了电影界的一次深度对话——影片《先人一缕》的庆功派对在北京的文化地标小众书坊悄然绽放。这场聚会不仅是对原著小说《走失的水流》的致敬,更是对电影艺术边界的探索与讨论。主创团队核心成员与众多电影工作者汇聚一堂,围绕着小说的文学精髓、剧本改编的艺术考量、导演的创作理念、独立文艺片的美学追求及其市场潜力,展开了热烈且深邃的思想碰撞,共同肯定了文学性作为优质电影灵魂支柱的地位。
活动现场,一张《先人一缕》主创人员的合影(从左至右:制片人孙炎、原著作者方磊、摄影师储可为、导演王一骜)定格了这一珍贵瞬间,画面中流露出团队对作品的深情与执着。
**独树一帜的4:3 黑白影像世界**
导演王一骜在讨论中透露,《先人一缕》之所以选择从小说走向银幕,正是因为它蕴含的当代性议题——个体对抗的微妙与生活现状的隐喻,激发了对现代社会困境的深刻反思。“小说与电影中的‘水流',既是追寻的对象,也是电影视觉的线索,它以城市为背景,成为连接虚构与现实的桥梁,而我们正是要用电影语言重新诠释这股文学想象。”王一骜强调,团队在创作中保持了对原著的忠诚,不受资本束缚,让每个人的创意激情得到最纯粹的释放,旨在打破传统框架,呈现电影最真实的情感与见解。
制片人孙炎则视《先人一缕》为一次风格化与实验性的大胆尝试,认为其展现了导演独特的艺术视角,并提出电影的文学性不应局限于文字,而是透过镜头语言传达的深层情绪。电影采用的黑白4:3画幅,不仅还原了电影的初始形态,更在色彩的极简中凸显了电影本质的文学韵味。
摄影师储可为在解释为何采用黑白拍摄时指出,这是一种回归电影本源的决定,4:3的画幅剔除了现代技术的干扰,使电影呈现出更为纯粹的表现力。他强调:“我们的目标是创造能够引领AI学习的未来电影,而非仅仅是对过往风格的复刻。”
**《先人一缕》:期待之中,不同寻常**
电影人王枫和贺中均对《先人一缕》寄予厚望,认为方磊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气质和深邃的主题,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共鸣与深刻的思考空间。王枫强调,文学与电影虽表现形式各异,但触及人性深处的共情是两者共通之处,方磊笔下的超现实情节恰是探索人生困惑与生存意义的生动载体。贺中则从电影史的角度出发,指出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影响,认为方磊作品的先锋性与实验性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其作品中时空交错的开放性结构为电影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原著作者方磊亲自担纲庆功派对的主持,其跨界之举在网络上引起巨大反响,超过6万名观众在线上共享了这一独特时刻,共同期待这部充满文学性与探索精神的《先人一缕》能为电影界带来一抹别样的风景。